博雅生物“割肉”止损:亏钱转让子公司80%股权 2024年斥资近5亿元增资扩股
华润博雅生物近期动作频频,拟以2.13亿元挂牌转让旗下江西博雅欣和制药有限公司80%股权,引发市场关注。博雅欣和主营抗感染、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类药品,虽成立十年,却因研发滞后、集采冲击及环保限制,连续两年亏损超9000万元。
尽管2024年华润博雅生物曾斥资近5亿元增资扩股试图挽救,但不足一年便选择“割肉”离场。交易完成后,公司仍保留20%股权,但此举预计将直接导致超亿元投资亏损。
增收不增利,千吨目标承压
年报显示,2024年博雅生物血制品营收占比达87.29%,但整体营收同比下滑34.58%至17.35亿元,净利润虽同比增长67.18%至3.97亿元,仍不及2022年水平。核心矛盾在于采浆规模:2024年公司采浆量630.6吨,同比仅增10.4%,距离“十四五”千吨目标仍有近60%缺口。
行业数据显示,国内血制品市场已进入寡头竞争阶段,天坛生物、上海莱士等前六家企业占据80%采浆量。近期上海莱士42亿元并购南岳生物,进一步加剧“马太效应”。反观博雅生物,虽通过收购绿十字香港新增4家浆站,但其在营浆站仅21个,与头部企业差距显著。
得浆站者得天下,并购潮下的生死时速
血制品行业壁垒极高,自2001年国家严控新批企业后,牌照资源稀缺性凸显。企业增长高度依赖“内生+外延”双轮驱动:对内提升单站采浆效率,对外争夺浆站资源。然而,博雅生物面临的挑战在于,行业并购成本水涨船高——南岳生物9个浆站估值已达42亿元,而公司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仅4.3亿元,资金压力可见一斑。
值得关注的是,华润医药曾明确表态“向外关注生物制品整合机会”。背靠央企资源,博雅生物能否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实现弯道超车?目前其浆站拓展团队已加速建设,但行业留给后发者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。
未来悬念:输血与造血的平衡术
此次转让博雅欣和股权,短期可回笼资金2.13亿元,优化资产结构,但长期增长仍需依赖血制品主业突破。公司计划通过“内生挖潜+外延并购”扩大浆站规模,但面对头部企业的碾压式竞争,其战略执行效率将成关键。
市场预计,2027年我国血制品市场规模将达78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11.6%。若博雅生物能借力华润系资源,在浆站争夺战中斩获增量,或可重拾增长曲线;若错失此轮行业整合机遇,则可能陷入“规模停滞-竞争力下滑”的恶性循环。此刻,距离“十四五”收官仅剩一年,华润博雅生物的千吨采浆目标,正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。
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