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普医疗“至暗时刻”:三大板块全线溃败,战略调整能否撑起千亿市值梦?
曾被誉为“心血管第一股”的乐普医疗,如今正面临上市16年以来的最严峻考验。2024年年报显示,公司归属净利润同比暴跌逾八成,创下自2009年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。与此同时,公司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全面下滑,资产减值损失成为拖累业绩的“黑洞”。在控股股东之女蒲绯接棒总经理之位后,乐普医疗能否在战略转型中寻得生机,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净利暴跌80%:上市16年最差业绩背后的“断崖式”下滑
乐普医疗的业绩颓势并非一朝一夕。2022年,公司净利润达到22.04亿元的历史峰值,但随后便急转直下。2023年,公司营收、净利双降,净利润同比下滑42.91%。而2024年的财报更是令人咋舌: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.03亿元,同比下降23.52%;归属净利润仅2.47亿元,同比暴跌80.37%;扣非后净利润2.21亿元,降幅同样高达80.28%。这一数据不仅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低纪录,更让市场对其未来增长潜力充满疑虑。
进入2025年,乐普医疗的颓势仍未止步。一季报显示,公司一季度营收17.36亿元,同比下降9.67%;归属净利润3.79亿元,降幅21.44%。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,叠加2024年的“断崖式”暴跌,乐普医疗的财务健康度已亮起红灯。
资产减值成“杀手锏”:商誉、存货、无形资产集体“爆雷”
乐普医疗2024年业绩暴雷的导火索,正是大规模的资产减值损失。年报显示,公司商誉和其他特定资产共发生减值损失2.51亿元,直接拖累归属净利润2.17亿元。其中,收购博思美形成的商誉减值5928.22万元,乐普装备商誉减值366.56万元。截至一季度末,公司账上商誉余额仍高达36.2亿元,未来减值风险犹存。
存货跌价准备同样惊人。公司及子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约1.68亿元,其中检测类产品存货减值1.36亿元。此外,自研新冠POCT无形资产减值1578.97万元,艾塞那肽及奈西立肽药品技术因研发中止全额计提减值3679.24万元。若剔除资产减值影响,公司扣非净利润约为4.38亿元,但仍较上年同期下降64.94%。
三大板块全线溃败:集采重压、市场萎缩下的战略收缩
乐普医疗的三大业务板块——医疗器械、药品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,在2024年均遭遇重创。
医疗器械板块作为收入支柱,2024年实现营收33.26亿元,同比下降9.47%。尽管心血管植介入业务仍是核心,但体外诊断、外科麻醉等细分领域增长乏力,反映出公司在创新产品迭代上的滞后。
药品板块的下滑更为惨烈。2024年,该板块营收17.58亿元,同比暴跌42.25%。其中,制剂(仿制药)收入14.09亿元,降幅达46.5%。乐普医疗解释称,核心产品纳入国家集采后,公司主动调整策略转向OTC零售端,但受“四同药品”价格治理影响,院内医保药品价格向院外传导,非医保药品价格同步承压,导致OTC终端销售受阻。尽管公司表示零售端发货已逐步恢复,但仿制药业务的长期前景仍不容乐观。
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板块亦未能幸免,2024年营收10.19亿元,同比下降19.24%。实体药店行业景气度下行、市场竞争加剧,进一步压缩了该板块的盈利空间。
创二代接棒:战略转型能否力挽狂澜?
面对业绩困局,乐普医疗自2024年9月起启动管理层换血。控股股东、实际控制人蒲忠杰之女蒲绯接任总经理,标志着公司进入“创二代”掌舵时代。乐普医疗表示,未来将动态调整各业务板块战略:
1. 药品业务:逐步缩减仿制药投入,重点布局心血管创新药及皮肤科注射类产品;
2. 消费医疗:战略性拓展眼科等高增长领域,优化竞争激烈的红海业务;
3. 医疗器械:加速创新产品研发,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。
然而,转型之路充满挑战。创新药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大,而眼科等消费医疗领域已涌入众多竞争者。乐普医疗能否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仍需时间检验。
行业观察:集采常态化下的生存法则
乐普医疗的困境并非个例。随着集采政策常态化,医疗器械、药品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。企业需在成本控制、创新研发、市场多元化之间寻找平衡点。乐普医疗的案例警示行业: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或产品,可能在政策变动中陷入被动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乐普医疗的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,但业绩反转的确定性仍存疑。公司能否通过战略调整重获增长动能,不仅关乎自身命运,也将为行业转型提供重要参考。
从巅峰到低谷,乐普医疗的业绩“过山车”折射出医药行业变革的残酷性。创二代蒲绯的接棒,承载着市场对其“刮骨疗毒”的期待。在集采重压、资产减值、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夹击下,乐普医疗的破局之路,或许唯有通过创新驱动、结构优化和战略定力,方能重拾昔日荣光。这场生死局,注定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。(来源:金融界)
上一篇:光大期货能源化工类日报4.21
发表评论